心尘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队专区

文章内容

中国篮球普及w为何,中国篮球为什么不规划

tamoadmin 2024-05-28
1.篮球在世界上的发展程度和普及度为何没有足球好?2.篮球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最好有经济方面的首先,这个问题应该加个时态限制,变成“为什么中国学生现在更多偏向

1.篮球在世界上的发展程度和普及度为何没有足球好?

2.篮球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最好有经济方面的

中国篮球普及w为何,中国篮球为什么不规划

首先,这个问题应该加个时态限制,变成“为什么中国学生现在更多偏向于打篮球而不是踢足球”。这样才符合事实,不加这个限制的话不要说太久,就是二十几年前,这个问题都是伪命题,

学校里只有踢足球霸占篮球场的,没有足球场空着篮球场满的道理。

回到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中国学生现在偏向打篮球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是,篮球这项运

动比起足球更符合现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碎片化和小康化 的现实。所谓碎片化,是指在休闲时间、

社会组织结构、个人习惯各方面的碎片化;所谓小康化,指的是现在中国既不是太穷又不是很富裕

的社会现实。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球类运动最低的入门门槛。只要你想,踢足球本

身是没有任何门槛的。不要说是水泥地,炭渣地 、泥巴地都是很多人的启蒙场地,我们小时候甚

至很多时候是在教室外的走廊里踢纸团,没有任何器材场地的限制,唯一可以一提的门槛就是要有

伙伴。搞笑的是,这个唯一可以一提的门槛,偏偏在现在的中国是最难以满足的条件。和以往单位、学

校等组成的集体化社会结构不同,现在的中国社会变得极其碎片化。个人不再有一个稳定的集体归

属,社区?可能下个月我就不在这里住了;公司?明天说不定就辞职了。

即便是体制内有着稳定集

体的人群,休闲时间也往往被挤得支离破碎,生活习惯上也更倾向于短平快的碎片式休闲。3A游戏

比不上十几分钟一局的王者荣耀,大部头小说不如刷知乎舒服…… 足球本身就是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大城市,其大部分乐趣都具备很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

足球想

要踢得好,首先当然要技术好,但只要技术没有到降维碾压的程度,就必然需要融入球队的整体,

必然需要和队友保持相当不错的关系。想要长期稳定的享受足球的乐趣,最好的方式是融入一支稳

定的球队,与固定队友搭配合作。这样的娱乐方式,是很适合欧美那种人口密度的,但在中国这种

经常人山人海到有点烦、到处都要搞人情世故的环境下,主观上本来就不是很适合。再加上碎片化

的社会现实 ,在客观上想满足要求也比较难。 篮球这项运动,和足球在这些特点上就有些互补了。论门槛,篮球没有足球低,但在现在的中国

看来已经足够低。我们现在要搞个水泥地球场竖个篮球架,基本就谈不上是门槛,就算搞个室内地

板球场,那也基本可以看做是固定开销,比起日常需要维护的足球场要便宜太多了。这也是学校这

种地方不支持学生踢足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特点,篮球是用手,难度天然就比足球小。你就算再不会打球,至少传球接球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踢足球的话,不经过相当时间的认真练习,传接球是极难上手的,分分钟会被人针对打到爆。

比较有时间的人来说,足球这种攻克难关的特点会特别有延迟满足的效果;但中国现在这个碎片化

环境讲究的是即时满足……

论组织,难度就更不在一个档次了。篮球虽然也是集体运动,但一个姚明就能带着中国队 飞,平

时打野球也是这样,你够猛就可以享受乐趣。但足球就复杂很多,你一个人强意义极其有限。这也

就带来另一个特点,篮球可以随机组队,而足球随机组队基本就当跑跑步,不怎么指望能打出什么

水平了。所以野球场上篮球野队多,随机跟队更多;足球场上有野队,但稍微踢得像样一点的都是

固定班子,至少有个固定的构架。即便是在原本规整的时代,想要找到这样的固定班子也不容易,

如今普遍碎片化,就更费劲了。

另外,咱们这个民族内心里还是不太喜欢太强烈的身体对抗 和消耗的。篮球这样的对抗,在很

多人眼中其实已经超标了,而足球的对抗强度和体能消耗又比篮球大许多。足球在规则上就相当放

纵身体对抗,比赛中摔倒在地上打滚根本就不是个事儿,遇上有些学艺不精的就容易上头导致动作

过大导致受伤。世界上有很多体育项目,如何选择体育项目并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爱好,更应该根据人体发育规律去

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

青少年期间,骨骼快速发育,为保障骨骼成长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密度,需要对骨骼进行力量

刺激,这个规律在生理上叫沃尔夫定律。人体200多块骨头,因此需要多个方向上受力,不能只是

简单的走跑跳,还需要摸爬滚打,才能保障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足球以草坪为平台,融合了

跑,跳,撞和摔等多种动作,同时在户外进行保障了足够的日光照射,从而更全面地保障了青少年

的骨骼发育。这也许是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重要原因。

而与之对比,篮球的运动形式包括了跑,跳和挤靠等,更多是在硬地上进行,对青少年骨骼发育并

不友好,即使换成木地板,但是动作也不可能有足球的多样化。28*15的场地也更多是速度和力量

的对抗,加上高水平篮球赛都在室内进行,直接限制了篮球的锻炼价值。

即使在篮球运动的发源地,篮球也并不比橄榄球和棒球更受欢迎,毕竟这些先天要素限制了其锻炼价值。

国内的学校,家长和孩子,大部分凭借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估计没几个知道青少年发育需要哪些动

作和练习,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块骨头,这才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篮球在世界上的发展程度和普及度为何没有足球好?

篮球运动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发展、提高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便于了解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常可以按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后的社会变迁,篮球运动及其技、战术在中国的发展和重大国内外竞赛活动、事件等综合(或分别)将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分成3个时期,7个不同阶段。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传播缓慢普及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18年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有限推广、停滞困惑、复苏发展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1996年至今为第三时期:即中国篮球运动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攀登的新阶段。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以后,未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和有组织地传播、普及,基本处于自流的状态。但由于篮球运动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性仍深受青少年学生自发的喜爱。经过近十年的传播,篮球运动才逐渐成为20世纪初大、中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并从学校传入社会,如:当时天津市的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省立一中等;北京市的清华学校、汇文学校、协和书院等;上海市的圣约翰、南洋、沪江大学等;南京市的金陵、东南大学等;苏州市的东吴大学等。到1910年旧中国举行的第一届全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表演项目,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此后逐渐也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如在华北等地区性的运动上篮球也最先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男子参加了10次远东运动会篮球比赛,在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了一次冠军。另外,在1936年和1948年曾派队参加了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篮球赛,都未能进入决赛,但这些对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并在1936年奥运会期间加入了国际篮球联合会,篮球运动再我国被更多人关注,社会篮球竞赛也较过去活跃。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在革命根据地由于边区政府重视开展体育活动,篮球运动更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八路军将士的喜爱。当时特别引人注目,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是1938年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亲自组建的“战斗篮球队”,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以东北干部为主组成的“东干篮球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宗旨明确、纪律严明、斗志顽强、技术朴实、打法泼辣、体能良好,充分反映出中国***领导的革命军人优良道德品质和战斗风格,给根据地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影响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篮球运动在这些地区的普及和提高,而且成为当今我国部队篮球队的优良传统。我国“八一”男子篮球队长时间保持国内榜首地位,与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密切相关。其中不少人员有的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部门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及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在同一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占领区,因受政局的影响,篮球活动处于起伏停滞状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篮球运动有所活跃,特别是社会篮球竞赛活动较前频繁,天津、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涌现出不少新球队,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大普及、运动技术的迅速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时期(1949----1996)

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举行的解放区运动会上,篮球运动就列项参赛,新中国成立后由京津两地大学生组队参加了匈牙利举行的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获第10名。此后,我国篮球运动进入了空前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部集篮球竞赛、社会群众性篮球活动、学校篮球教学、篮球科研与篮球基础理论为一体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

为了加速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北京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篮球队。为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加强国际交往,1950年12月24日,世界强队苏联队访问了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昌、沈阳、哈尔滨等八个城市,进行了33场比赛,对比之下充分暴露了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落后状态。为了摆脱这一状态,我国主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进一步加速组建专门队伍,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打法,更新束缚自己的传统观点,并积极参加国际比赛,短期后成效显著,战胜了不少欧洲的强队,黄柏龄等优秀运动员的技艺表演在中国篮球历史上写下了光辉记事。不久各大地区都组建了篮球集训队,篮球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时期:CBA十年

1995年,篮球界在国家体委“坚持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事业”的精神指导下,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改革方针.抓住了外商注资的机遇,与国际管理集团等外资合作,在1996年在举办全国甲级队联赛的同时,举办了由前卫体协、吉林、北京体师(现首都体院)、上海交大等8个省市、部队、学校组队参加的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当时称CNBA职业联赛 ,这是我国职业化联赛的开端,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不久因故暂停。此后,中国篮协决定进一步对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并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化、职业化主导向,开始加速篮球竞赛 体制改革的进程。1997年,国家体委成立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传统的甲级联赛正式命名改为CBA职业联赛。通过至今9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篮球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CBA联赛的进行,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关注,新秀姚明、王治郅、巴特和刘玉栋、孙军等人的出色表现,扩大了社会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篮球的影响。而巨大的潜在的篮球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商机,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篮球运动加快职业化、产业化的新进程,CBA甲A、甲B联赛赛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树立形象、体现实力、拓展市场的新舞台。在赛制改革的引导下,众多篮球俱乐部纷纷建立,一种适应篮球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俱乐部管理体制已成雏形。篮球学校、训练中心、培训班等社会办篮球的形式开始出现,例如,1998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企业资助下组织了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活跃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中普及篮球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篮球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最好有经济方面的

大家知道,今年2006德国世界杯即将开始了,做为足球的顶级赛事。世界杯的历史可谓是长久的,没有其它一个体育项目的顶级赛事有这么久的历史。所以足球是世界上的第一大运动。每当足球的盛宴一出来,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倾倒。

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篮球运动,在我们国家是相当的盛行的。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学校的操场上站满了打篮球的同学,一对比足球场上的同学,真是多出好几倍啊。就不可想像的是,女生更加喜欢篮球场上的帅小伙。

但是每一个东西的影响都是与它自身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的。足球的发源比篮球早,足球的流行比篮球广,足球的文化比篮球深,足球的历史篮球更是望尘莫及啊!

看看每次的篮球世锦赛,不可能和世界杯比啊。是不?

不可否认,篮球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很多人关注NBA了。会不会到那个时候出现个与足球世界杯相抗的篮球世界杯呢?

就我个人来看,这是很难的。因为足球这样的传统和历史篮球还不可能超越

一、篮球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现代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逾百年。一百多年来,篮球运动在世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它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今天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根据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篮球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篮球、定位篮球,促进

篮球运动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全面融合,推动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每一位中国篮球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而又艰巨的时代责任。

当前,中国篮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女篮必须在参赛成绩和精神面貌两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这是党和政府的期待,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我们不能讨价还价,只能全力争胜。二是我们要和以国际著名体育赛事,例如NBA、职业棒球、F1和欧洲职业足球等为代表的商业巨人打一场中国体育资源、中国体育市场的争夺战,这既体现在对体育消费人口的争夺,也体现在对赞助商资源的争夺。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和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国篮球要完成时代任务,就必须“跳出篮球看篮球,立足全局抓篮球”,就必须在发展理论、发展思路上进行创新。而在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上的创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摆脱单纯的“竞技篮球观”,并切实按照“大目标、大开放、大团结、大整合、大协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全力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的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篮球文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在篮球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基点放在以人为本上,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篮球发展的目的。这是篮球发展的价值基础和动力源泉。只有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最根本的利益,篮球发展的主体才不会缺失,动力才不会衰竭,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反之,如果篮球工作不是真正基于以人为本,篮球就会异化为逐利的工具、拜金的圣坛,成为漠视人、束缚人、扭曲人、摧残人的手段,从而走到它本原价值的反面,失去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因此,这一时期的篮球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篮球文化。

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

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就当前的工作而言,我们急需打造的篮球文化包括以团结、协作、拼搏、奋进为主要内涵的国家队文化、以培育CBA品牌为核心的联赛文化、以促进轻松和谐、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以传承篮球历史的为主要内容的博物文化,以及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篮球人文化。

关于篮球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除了上面我们说的严峻形势之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实际需要。

第一,是中国篮球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一个运动项目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项目文化,是衡量项目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篮球要沿着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路径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使自己思想化、知识化、符号化、规范化、体系化。因为,只有实现了“五化”篮球运动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品味,才能创造财富,贡献社会。所以,加强篮球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篮球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是化解当前篮球运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尽管篮球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制约篮球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譬如,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国家队成绩提高不快,联赛的市场推广能力不强,吸引青少年球迷的工作做的不好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我们具体工作没做好,但根子上是我们篮球文化的缺失,是我们原来项目组织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的缺失。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军队”。同理,只有以先进篮球文化武装起来的篮球人才能打赢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制约篮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是推动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个项目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取决于项目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而项目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地拓展,又取决于项目是否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今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少底蕴,没有内涵和品味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是缺乏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篮球,没有文化的篮球也一定是缺乏动力、魅力、竞争力的篮球。”不从文化的高度认识篮球,我们就不能真正认识篮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就不是一个清醒的篮球工作者。一句话,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培育和发展篮球文化是关系到篮球工作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第四,是扩大篮球运动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中国要成为世界篮球大国,就必须全力构建自己的篮球文化。因为,只有基于篮球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才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才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融通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正是提升中国篮球整体实力所需要的交流。

总之,中国篮协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全面加强篮球文化建设,确实是中国篮球发展到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在我看来,中国篮球已经到了不抓篮球文化建设就会错失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

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1,将篮球文化建设列为篮协的重点工作

在今年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中国篮协未来几年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二是篮球的职业化改革,三是广泛开展社会篮球活动,四是加强篮球文化的建设,为篮球事业铸魂。在这四项工作中,我们不仅把篮球文化建设列入其中,而且把它置于为篮球事业铸魂的高度,来统筹其他三项工作。

2,在联赛改革中突出篮球文化建设

CBA职业化改革,是近两年中国篮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项改革中我们同样将篮球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一方面,我们在改革设计中,将篮球文化建设作为CBA职业化改革四大模块之一,明确提出了新联赛是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的有机统一,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服务”的工作理念,强调联赛文化建设是形成联赛品牌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制定职业联赛的准入标准来推动各俱乐部加强文化建设。在准入标准中我们明确要求,俱乐部每月必须举行不少于1次的球迷交流活动;俱乐部在赛季期间,必须配合联赛办公室举行2次以上公益活动;俱乐部在非赛季期间,至少举行2次篮球训练营;俱乐部必须有专人与当地球迷协会联系,负责开展推广俱乐部品牌的有关活动等。

3,在联赛推广中突出篮球文化建设

我们认为篮球文化重在建设,篮球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为此,在联赛改革中我们特别重视从一件件具体的事做起。首先,我们聘请了专业公司做联赛指定的推广公司,负责联赛的宣传、推广和公共关系。我们重新设计了联赛的视觉形象系统。新的联赛标识——篮球面孔。我们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共同设立了CBA与我共成长公益计划活动,筹集资金,联合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我们开展了CBA十年最佳运动员的评选活动,推出“至尊鼎”和冠军戒指,同时,我们还连续七年搞了CBA好新闻的评选活动。

4,召开篮球文化座谈会

中国篮协于今年的8月5日召开了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参加的篮球文化建设座谈会,就什么是篮球文化、如何建设篮球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召开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请大家为中国篮球把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献计献策。

三、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一项涉及篮球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缜密规划、稳步推进。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篮球文化建设,我们初步的设想是:搞好规划、加强领导、做好四个方面的专项建设。

首先,近期我们要组织力量,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篮球文化建设大纲,系统规划“十一五”期间篮球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章可循,落在实处。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对篮球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有各方人士组织的中国篮球文化促进委员会,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篮球文化建设。

最后,是要围绕重点工作,做好四个方面的专项建设。一是以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实施国家队文化建设工程。二是以CBA职业化改革为契机,实施联赛文化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提升CBA品牌为核心的赛事文化,一是以倡导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三是启动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工程,传承和弘扬中国篮球历史文化。四是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主要内容,启动高素质篮球人再教育工程。

总之,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伟大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大家的支持。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李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