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路mg又叫什么-高士路mg在什么联赛
1.为什么中国军队却没有装备MG34?
2.MG34、MG42通用机枪哪一种性能更高?
3.哪位高手有<<英汉军事缩略语大辞典>>或者《英汉军事与技术辞典》的电子版啊?
4.斗鱼怎么养
为什么中国军队却没有装备MG34?
为什么中国军队却没有装备MG34?
二战中,最起码是在二战前中期,德国武器的精良是众所周知,包括他们的敌人,也想得到一把德国武器作为战利品,东线的红军想要一把射击精度更高的MP-40冲锋枪,刚从诺曼底登上欧洲大陆的盟军士兵们,做梦都想要一把鲁格,有很多盟军士兵为了得到一把鲁格,甚至愿意用所有的东西交换。
早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武器的精良就是众所周知,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开展的洋务运动中,为了建立一支近代化军队,中国从欧洲国家进口了大量武器,其中主要的武器来源国就是德国,小布,大到火炮,基本上所有得军队,只要有条件得到德制武器,就不会选择其他国家的产品,凭借精良的制作工艺和设计,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毛瑟、克虏伯成为了先进武器的代名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瑟的和了,当时,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销售成绩,欧洲商们甚至在中国销售的时候,将其他国家生产的和,也冠以毛瑟的名字,其中西班牙军工厂,甚至生产了众多的高仿毛瑟C96冲锋卖到中国,以至于中国市场上的冒牌货比正品还要多,就连中国的军工厂也批量生产德国产品,最有名的就是阎锡山的军工厂所生产的大眼毛瑟,将毛瑟原本使用的7.63,换成了美式的11.43.毫米大威力。
在其后的国民军队正规化过程中,更是将德制武器作为了标准装备,不仅进口并国产了大量的毛瑟和重机枪,在重武器上,也引进了大批德国重炮,包括105毫米和150毫米径的重炮,这些重炮在抗战中作用巨大,不仅给予了日本军队大量杀伤,凭借可靠的质量,甚至有部分还熬过了残酷的抗战。
不过,在轻机枪上,中国军队选择的是捷克生产的ZB-26轻机枪,并将其国产化,ZB-26性能优秀,号称二战中最好的轻机枪,连老牌工业强国英国也将之国产化,改用英式7.7毫米后称之为“布伦”式轻机枪,即便到今天,印度军队中依旧使用这种武器,不过是将其改为使用北约5.56毫米罢了。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引进二战中性能最好的MG-34轻机枪呢?
要知道,对于德国机枪,不仅仅是中国,连日本人也想要,在日本陆军的主力战斗机,一式战“隼”设计的时候,就看中了德国的MG-17航空机枪,相比日本的89式航空机枪,射速更快,威力更大,精度也好,日本自然将其引进并试图国产化,不过,当年日本的金属加工工艺可不能跟今天相比,死活生产不出合适的产品,不得已,日本人只好在最新的一式战上使用了老式的89式航空机枪,造成火力下降一大截。日本都生产不出老式的MG17,中国就更不要说更加先进的MG34了,不要说机枪本身,就连MG34使用的金属弹链中国都无法生产,更不要说MG34本身造价昂贵了。
事实上,即便中国军队装备了大量MG34机枪尽管能够提高中国军队的基层火力,但其高射速带来的高消耗,也必将加重本来就已经不堪的后勤负担,也是因为如此考虑,中国军队最终才选择了ZB-26轻机枪和国造民二四式马克辛重机枪的组合。
MG34、MG42通用机枪哪一种性能更高?
MG42。
但是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它的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在实战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
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
哪位高手有<<英汉军事缩略语大辞典>>或者《英汉军事与技术辞典》的电子版啊?
Accelerator 枪机加速器Automatic rifle 自动
,只要弹匣里还有,一直扣着扳机就能持续发射。
Automatic safety 自动保险
这类型保险设计的作用是当枪机离开闭锁位置时,就无法击发。
BAC (Bindon Aiming Concept) 宾登式瞄准法
由 Trijicon 的老板 Glyn Bindon 发展的瞄准概念,当配合 ACOG 类的瞄准具时,可以发生很好的效果。基本上这是两眼同时张开的瞄准方法,但是不特意去偏重哪一眼,而让人脑自行选择最适用的系统。所以,当在搜寻目标时,大脑会自然而然地让望着整个景象的眼睛来搜集资讯,当看到目标要射击时,大脑也会自动地换用到从瞄准具望出的一眼。如此一来,远距、近距二者兼顾,既不会受限于瞄准具的视野,也不会延迟瞄准的时间。
Backstop 挡弹墙
靶场中在靶标后方用以挡住弹头的结构物,基本上它的表层要容许弹头有足够深度的贯穿并且快速减速,尽量避免造成跳弹。室外靶场通常以厚堆土构成,或者直接就利用现成的山丘挖成。
Backstrap 脊框
和转轮枪枪身位于握把后上方的金属部分。
Baffle 缓冲板
在灭音器中的缓冲隔板,降低气体的速度,进而减低枪声的响度。
Ball 弹头、弹丸
这个词最早指的是前膛枪使用的圆形弹丸,现代通常也用来称呼(尤其是军用)的弹头。
Ball powder 球状装药
由美国西方公司在二次大战期间发展的圆粒型装药来说截面密度越高,弹头形状越趋于尖形的,弹道系数越高。
弹道系数的发展要追溯到1881年,德国的克鲁伯公司对一种钝头平底炮弹头做了详细的测试。俄国陆军上校梅耶夫斯基(Mayevski)用克鲁伯的数据发展出了一套数学模式来预测弹头弹道,美国陆军上校詹姆斯.英构司(James Ingalls) 然后就根据前二者的资料,印行了有关弹道的数据表。弹道系数的定义就是由英构司发明的。现代的弹道数据表已经修正了许多,也有新的数据表出现。但是目前最常用的 G1 模式,基本上还是根据当初的模式,而且在五百公尺距离内与市面上大部分的弹头的特性还十分接近,因此还是一直沿用下来。
克鲁伯使用的标准弹头形状,以及用来比较弹头形状的图表。
Ballistic pendulum 弹道摆锤
最早在 1742 年发明,用来测量弹丸的出口能量的装置,基本上是一个摆锤,对其射击后,测量摆锤移动距离及升高的高度,可以测得弹丸的动能。但其基本缺陷是:弹丸动能有部分在击中摆锤时没有完全传递,以热能和变形消耗掉了。现代已经不用此法,不过仍用类似装置测量后座力大小,以绳子吊住枪枝,击发后枪枝因后座力向后,由于绳子的限制而向上升高。测量枪枝后退和上升的高度即可计算后座力大小。
Ballistics 弹道学
研究弹头运动的学问,又分膛内弹道学(interior ballistics)和膛外弹道学(exterior ballistics)和终端弹道学。膛内弹道学研究弹头在枪管内运动的情形;膛外弹道学研究从弹头离开枪口在空中飞行的运动情形;终端弹道学(terminal ballistics)研究弹头击中目标后的运动情形,有时又称为伤害弹道学(wound ballistics)。
Ballistite 枪榴弹推进药
一种专门用来发射枪榴弹的装药,由于能快速燃烧,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力。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由硝化纤维素,,氨,和樟脑所组成的,最早是由 诺贝尔在1877年发明的。
Bandoleer 带
同 bandolier。
Bandolier 带
传统上指的是长条形布袋或皮带,可斜挂肩上或系在腰间,上有多个小布筒或小皮筒,每个小筒装一发。现代带样式稍有不同,由于军用多半使用弹匣,带变成有几个大口袋,每个口袋装一个弹匣;同时为了取用方便,而且考虑弹匣重量和携弹量增加的需求,通常做成有额外支撑的带子让士兵“戴”在前面腰腹际。
BAR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白朗宁自动
约翰.白朗宁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设计的,使用.30-06,是二次大战和韩战期间美军的标准班支援武器。后来为M60轻机枪取代。
Barrel 枪管
枪枝用来导引弹头飞行方向的空管,其内壁称为枪膛。
Barrel attachments 枪口附件
装在枪口执行特殊功能的附件,如消音器、抑扬器等。也有更特别的,例如装在德国 MG34 和 MG42 枪口的碎弹器,让训练用的木质弹头在枪口粉碎,危险范围减少到25公尺;还有如装在 StG44 上的弯型延伸管和镜组,以便向侧面射击。
Barrel band 枪管箍
用来将枪管和上下护木固定在一起的金属环,严格说起来这种作法会影响枪枝准确度。
Barrel break-in 磨合枪管
开始实际使用新枪管前,射击、清枪交互数次的准备工作。这种作法是为了要让发射的弹头把枪膛内可能尚有的一些机械加工留下的瑕疵处给磨除,有点类似一般使用新机器或者新车时,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机件进入很平稳操作的状况。但也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是枪管厂商增加枪管损耗、提高销售额的伎俩;McMillian 公司的 Gale McMillan 认为这是不需要的,如果真有需要,可以使用磨砂膏(polishing compound)来用手擦平、或者射击几发来擦平。
Barrel extension 枪管延伸部
枪管尾端外延跟机匣部连接部分,通常有供栓式枪机闭锁的凹槽。使用栓式枪机在枪管延伸部闭锁的好处在于可以承受较大压力,减轻机匣部的重量。
Barrel liner 枪管衬套
插入枪膛内的金属衬管,通常用来补强强度不足的枪管材质,或是改用不同的。
Barrel rib 枪管肋条
枪管上方用来提供快速瞄准和重量平衡之用的长条,多见于转轮和。有些肋条和枪管之间切出额外缺口以利散热,称为“散热肋条”(vent rib)。
Barrel throat 膛喉
同“膛喉”(throat)
Barrel time 膛内时间
从弹头在弹壳中开始移动,到弹头到达枪口之间的时间。这跟后座力的发生时间有关,会影响到弹着点。
Barrel weights 枪管平衡块
装在枪口或枪管上,增加重量,以减少枪口上扬和后座力的装置。
Base wad 底垫
加在散弹弹壳底部与装药间的布质或塑胶质衬垫,用以强化弹壳底部并支撑底火。现代多和弹垫(wad)结合。
BATF (Bureau of Alcohol Tobacco and Firearms) 菸酒管理局
美国联邦管理民间的机构。
Battery 枪机待发
的枪机处于可以击发的位置。
Bayonet
装在军用上在贴身战斗中使用的刀子,虽然因为现代火力的进步而逐渐没落,在实际战斗中使用的机会也很少,但是其仍然有心理上的效果。
bayonet 这个名字据说来自于法国的 Bayonne,当年是刀剑的生产中心,而 bayonet 最早是机弩兵携带的小刀,大约在 17 世纪中叶开始使用。最早的是塞入式(plug bayonet),直接将刀柄插在枪膛口;这种用法的问题除了此时无法装弹或射击外,本身也很容易脱落;但是这种却一直沿用到 18 世纪初。另外在 17 世纪末叶出现了附环(ring bayonet),虽然可以装弹射击,但是这些环无法真正固定,很难着力。到了1703年左右,法国开始引进插座式(socket bayonet),套环套上枪管,再转半圈固定,固定的问题才得到初步解决。
由上而下依序是:塞入式 1680-1700,附环 1689-1702,插座式 1700,插座式 1883,短剑 1879,刀式 1907。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步兵战术相当倚赖,所谓 hot fire and cold steel,指的就是大炮和。由于当时前装滑膛枪射程短、准确度差、装填又慢,必须以横队接近敌人至极近距离排放。而在这短距离下,可能还来不及装第二次敌人就冲上来了。所以各国军队对训练都十分重视。美国独立战争初期,美军屡战屡败,除了训练上不如英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和刺枪术训练。
早期的是尖刺型,适合刺而不适合砍劈。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流行短剑式,其长度甚至可以拿来手持砍劈,也有尖刺型,但是比较少。这时也有设计将直接变成的一部份,平时摺合向后在枪管之下,或是枪身护木凹槽内,用时摺出固定。这种设计固然方便携带,但是就无法用作他途,士兵通常还要携带一把小刀作为日常工作活动之需。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火力的增强,有逐渐没落的趋势。现代军队通常以类似求生刀或战斗刀的刀具取代短剑式,这类刀具通常有多种用途,除了当用之外,士兵日常使用更是方便顺手。
Bent 撞针钩槽
在撞针(firing pin)或主动撞针(striker)上的凹槽,以让撞针挂钩钩住待发。
Berdan primer 柏丹式底火
由美国南北战争时狙击手部队创始人柏丹上校(Col. Hiram Berdan)在1870年发明的底火。它的结构只包括了内含引药的雷帽,底火砧座是弹壳底部的一部份,弹壳底的引火孔通常有两个,不在弹壳底部中心点。这种底火在美国约使用了20年就销声匿迹,最主要的原因是要重装时比较困难,对于普遍自行重装的西部拓荒者与猎人来说不太有吸引力。虽然它在美国失败,但在欧洲却一直流行到现代。
Bevel base 斜底边式
弹头底部边缘呈斜角形,以利重装时时塞入弹壳。参见平底式(plain base)。
Biathlon 现代冬季两项
冬季奥运比赛滑雪射击比赛项目。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960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选手脚穿雪屐,携带.22 口径,沿规定滑雪道滑雪前进,分为男子20公里、男子10公里、女子15公里、女子7.5公里个人赛,以及男子4x7.5公里及女子3x7.5公里接力赛。个人赛单人出发间隔时间为30秒或60秒,接力赛第一棒集体出发。在滑道一定距离设有射击点,每点射姿或为立射或为卧射,每次射击 5 发或 8 发不等。
此项运动的难处在于结合滑雪与射击,要求时间短与准确度。滑雪是相当耗费体力的运动,而选手每滑到一个射击点,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呼吸和脉搏的影响,才能射出好成绩,难度相当高。
Bipod 双脚架
用以支撑枪枝,提供射手一个比较稳固瞄准平台的脚架。在军事上多用于班排支援用的自动武器,如轻机枪等;在上也常使用。
T74 式排用机枪
Birdshot 鸟弹
用的之一,内装有多颗小弹丸(pellet),用于猎鸟之用,通常射程较短。
Black powder 火药、黑色火药
20世纪前的用来发射弹丸的推进剂,由中国人首先发明,在13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它的成分是:硝75%、硫10%、碳15%。详见“发展史——第一章 火药的发明”。
Blackout 黑视
当瞄准镜的出射瞳径(exit pupil)小于射手瞳孔直径时的现象,此时看到的影像只有中间一部份,有个黑环,和眼睛未置于正确良视距内的情形类似,会让瞄准很困难。
Blade sight 锋状准星
或上的尖状准星,从射手眼中看来像柱状。
Blank 空包弹
只有弹壳、少量装药、以及底火的,通常用来在训练模拟枪声之用。
Blank firing adapter 空包弹助退器 新增
装在气体作用的枪口,用以收束空包弹装药燃烧废气,以便提供足够压力进行退壳、抛壳的动作。下图为M16突击的空包弹助退器。
Blank firing adapter 空包弹头破坏器 新增
二次大战前有些国家使用装着木制弹头的空包弹训练士兵,使用这个装置装在枪口,以确保木制弹头在出口前就彻底碎裂,以免危及受训人员。如德国的MG42就有这样的训练用装置。下图是瑞典制毛瑟用的空包弹头破坏器。
Blinker 挡风片
射击竞赛选手装在射击目镜旁的金属片或塑胶片,用以防止眼睛被风刺激而眨眼,或是被侧面他人的动作刺激而分神。
Blish principle 布利斯原理
这是最早期的 M1928A1 型汤姆生冲锋枪的操作原理。它使用一个 H 型的机件,在枪栓向前运动到达尽头后下降形成闭锁。击发后,枪栓向后的运动必须克服这个 H 型机件跟一个 70 度角的表面间的摩擦力,由此产生必要的延迟。这个原理的缺点在于摩擦力并不固定,因此不能确保操作的可靠度。因此在二次大战时的 M1A1 型汤姆生冲锋枪就摒弃了这个系统,改用直接气体反冲式。
Block action 闭锁块式枪机
用后膛闭锁块(breech block)顶住弹壳底部闭锁的枪机,又可分为上升式(rising block)、落下式(falling block)、降下式(dropping block)、滚动式(rolling block)、转动式(turning block)、翻动式(turning block)、倾斜式(tilting block)几种。
Bloop tube 准星延伸管
装在枪管前端的管状装置,用以将准星拉远,加长瞄准基线。通常用于竞技射击。
Blowback 气体反冲式
枪机运作方式之一,在发射时,枪栓并未锁入机匣或枪管延伸部,纯粹利用枪栓的惯性和复进簧的弹力将弹壳顶在膛室一段时间。当弹壳向后的力量(从装药燃烧的气体而来)终于克服这些惯性,开始将枪栓推动向后时,枪膛内气体压力已经降到可以安全退壳的程度了。这种枪机运作方式需要一个比较重的枪栓,以及弹性相当大的复进簧,而且不适合于威力较大的;但是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小口径(如华瑟的PPK),以及冲锋枪上。
以色列 UZI 冲锋枪的气体反冲作用方式。
Blow-forward 气体前冲式
和气体反冲式类似,但是方向相反。枪栓在发射时不动,而由枪管的惯性将弹壳抵在原位,然后最后气体压力把枪管向前推动,打开枪机,然后一个退壳针将弹壳弹出。接着枪管由于复进簧的作用向后,同时将下一发上膛。这种系统极为罕见,主要原因是机械上没有效率且不稳定。瑞士的 SIG 曾经应用在 AK53 上,但是这把枪一直停留在原型枪阶段;SIG 后来用类似 H&K 的滚轮延迟后喷式的枪机。
Bluing 烤蓝
虽然名为烤蓝,其实是用化学药品如硝酸钠之类在高温下将金属表面氧化,形成比较能抗锈蚀的保护层。根据金属材质的不同(碳钢、不锈钢、铝合金)、化学药品的不同、施工程序的不同(温度控制、事前喷沙处理等)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最普遍的是非常接近黑色的深蓝黑色。
Blunderbuss 喇叭型前膛枪
前膛的一种,枪口较大呈喇叭型,射程短但弹丸散布范围很广。其名来自荷兰语,donderbus(雷霆枪)。最早出现于17世纪,据说最早是发明来让马车乘客抵御路上劫匪用的。
BMG (Browning Machine Gun) 白朗宁机枪弹
和ACP一样,用在某些特殊口径上。最常看到的是 12.7mm BMG(12.7x99mm)。
Boattail 艇尾型
弹头尾端像小艇尾端一样微缩,小于弹头最大直径。这种形状在流体力学上有助于减少乱流、降低阻力、增加弹头飞行稳定度,特别是在亚音速时。因此这类弹头适合在长距离(800-1000公尺)射击时使用,射击竞赛选手和狙击手几乎都使用这种弹头。
斗鱼怎么养
斗鱼养殖大全
在五彩缤纷的观赏鱼国度中,提起斗鱼每个人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斗鱼英武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对斗鱼不断杂交选育的成功,新兴的展示型斗鱼千姿百态的鳍型和鲜艳夺目、绚丽璀璨的体色,更使它们成为本年度最流行和抢手的观赏鱼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斗鱼世界,去一睹勇士的风。
一、斗鱼的发展史
伴随着人类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斗鱼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断。早在18世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那等国家的居民,在池塘、沼泽等散落着枯叶的水域中就发现了斗鱼的踪迹。野生种的斗鱼并没有鲜艳绚丽的外表,但它们与生俱来勇猛好斗的性格却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兴趣。在辛勤的渔猎劳作之后,将两只雄性斗鱼放置于同一器皿中,看着它们舒展诸鳍、翻出鳃盖、抖动身躯、展开攻势、伺机撕咬对方,激烈的战斗场面常常扣住了人们的心弦,观看斗鱼打斗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渐由消遣的游戏演变为一种的行为,而这项极富趣味的活动也给了这些靠渔猎为生的居民赋予了极大的财富,高额的赌注成为当地居民竞相争取的经济来源之一。渐渐的随着斗鱼比赛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活动渐渐地开始风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从普通的民众到统治阶级,斗鱼成为东南亚国家中全民热爱的宠物,此时其发展也达到了第一个颠峰;直到18世纪中后期这项活动流传至西方,继而受到欧州爱好者的广泛青睐,对于注重审美情趣的欧州人来说,他们更着重于研究培育斗鱼变化多端的鳍型和姹紫嫣红的体色。从此斗鱼开始改变厮杀决斗的命运,转变往往以强健的体魄和战斗力为定向的培育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展示型斗鱼应运而生,它们一改往日的灰暗色调,亮丽抢眼的体色,形态各异的鳍型使其成为观赏价值极高的鱼种,也成为观赏鱼爱好者心目中备受青睐的新型勇士。
二、斗鱼的野生环境
斗鱼的原始栖息地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岛屿,它们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汶莱、新加坡等国家,受热带气候的影响,炎热、雨量充沛、潮湿的环境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鱼种,在多姿多彩、性格迥异的众多鱼种中,斗鱼可谓独树一帜,不仅好斗善战的个性显示着它们勇武的“英雄本色”,更让人惊叹的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与恶劣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在30℃左右的高温环境下,斗鱼生活于水流量极小的沼泽、泥塘等较浅的水域中,由于喜好荫避的环境和特殊的繁殖习性,在水塘边有树根盘错或漂浮散落枯枝、烂叶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处于这种混浊的水质条件中,野生种斗鱼毫不起眼的褐色鳞片却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方便,与树根、枯叶极相似的色彩,成了它们最好的保护外衣。在水流缓慢的泥沼环境中,溶氧的稀薄对于鱼类可以说构成极大的生存挑战,然而斗鱼依然在这种水环境中悠然自得的繁衍生息,不得不令人赞叹,与那些纤弱、娇气的观赏鱼相比,实不愧为水族界的勇士。
三、斗鱼的特殊武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千百年来生物不断的演化转变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才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至今,褶鳃也正是斗鱼对水流缓慢、溶氧量少的环境适应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特殊呼吸器官。在观赏鱼中,褶鳃鱼除了斗鱼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丽丽鱼、战船、马甲、万隆等。褶鳃鱼之独特之处就在于在溶氧量极低的环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于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进行气体交换。褶鳃是由鱼鳃的第一鳃弓的咽鳃骨及上鳃骨演化而成的一种粘膜组织,其间分布有丰富的微血管,由于结构复杂也称为迷鳃,或上鳃器官。斗鱼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就是通过上鳃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释入空气,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血液循环带至全身,从而维持鱼体正常代谢。这种特殊的呼吸机制是生物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武器使斗鱼成为一种容易饲养的观赏鱼。
四、斗鱼的品种及特征
泰国斗鱼:最初发现于泰国(暹罗),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体纺缍形,侧扁。原有野生品种色彩单调,雌鱼呈淡褐色,雄鱼呈咖啡色或黑色。雌鱼的鳍、体型均比雄鱼要小;雄性斗鱼的背鳍扇形,各鳍颜色也较雌鱼亮丽。因极具攻击性,又称为搏鱼,若两雄鱼同缸饲养必斗个你死我活。一般体长6厘米,最大可达8厘米。喜生活于弱酸性软水中,水温最低不能低于20℃。喜食孑孓。在经过人工训养后已出现红、绿、蓝等异彩纷呈的色彩。是属于泡沫型繁殖的鱼种。
展示型斗鱼:是由野生种泰国斗鱼经过人工不断的杂交、选优、定向培育而成的观赏价值及饲养价值都极高的鱼种。它们有着绚丽多彩的体色:红、蓝、黄、绿、黑、乳白、铁锈蓝……变幻莫测的色彩另人眼花缭乱,如同走进了一个七彩世界。依据斗鱼鳍色与体色之间的不同变化,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各鳍色调与体色协调一致的,整个鱼只呈现出单一色彩;鳍色与体色分别呈现两种色彩变化的,不仅使扩大挺拔的鳍更加张扬,而且使整条鱼更富于变幻;体色与鳍色交错渲染形成独特花纹的,如蝶翼,在鱼体和鱼鳍色彩交接处分布有白色放射状纹路,鱼鳍1/2处逐渐转变为玻璃般透明的颜色,犹如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形成魅力独具的色彩与风格。除了丰富多彩的体色外,变化多端、形态奇异的鳍型也是展示型斗鱼极吸引人的地方。依其形状的不同又有圆尾斗鱼、扇尾斗鱼、三角尾斗鱼、半月斗鱼和冠尾斗鱼等。
五、斗鱼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水质: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20~30℃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二)饲养管理: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取单独饲养。如若您想饲养两只雄性斗鱼激斗它们各展雄姿,可在鱼缸中间设隔一块玻璃再插一无毒塑料板,即可让你一饱眼福,又不伤害鱼只。近年来台湾不断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都极适合于展示斗鱼的美丽。然而不论使用何种容器饲养,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装饰和设备的安置,才能提供斗鱼生长的最佳生存环境。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六、斗鱼的繁殖方式
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
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等。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5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口中孵化:即在口腔中哺育幼鱼的方式。属于此类型的斗鱼有战狗斗鱼、弗西斗鱼。口孵型斗鱼公鱼一般要比母鱼发情早,待交配完成后,雌鱼会帮雄鱼收集沉于水底的卵粒,雄鱼则会不时地蠕动嘴巴,以重新排列、调整含在口腔下颚的卵的顺序,使口腔能最大限度的融下所有的卵粒,等到雄鱼将所有的卵含入口中后,就要及时将雌鱼移出繁殖缸,经过10~14天后,仔鱼便孵化出来。口孵式繁殖孵化率高,但雄鱼体力消耗大,孵化过程中应确保适宜的水质和安静的环境,以免雄鱼吞入嘴中的受精卵。
七、斗鱼的疾病及治疗
斗鱼对环境有极大忍耐性,一般情况下,只要饲养过程中水质清新,投喂饵料保质保量,它们都会快乐得展示斗士的风,然而在不注重管理,水质败坏的饲养环境中,它们也难免会不舒服。当然平时的细心呵护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可一旦发现鱼病,还是要找出病因,及时对症下药,不可疏忽大意或拖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起斗鱼生病的原因有:
(1)饲养容器狭窄:由于饲养斗鱼一般为小型鱼缸,水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在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时,鱼体对水质的变动一时无法适应,容易致病;饲喂不当:
(2)投喂饵料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所投饵料营养成份不全或已变质,也易使斗鱼形成营养障碍,抵抗力降低;
(3)外部带入病原体:使用发生过鱼病的水族箱内的器具或投喂未经消毒的活饵料,将外界病原菌带入水族箱使其繁衍生殖,致使斗鱼感染疾病;
(4)鱼体受伤:在运输、换水、捞鱼等操作过程中,不小心碰伤鱼体或斗鱼打斗造成伤口使病原体有机可乘。
斗鱼最易患的几种鱼病:
外伤:斗鱼的好斗使其难免体表有不同程度的外伤,此时应及时取措施,以免伤口受细菌或感染而引起其它病症
治疗:(1)将抗菌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配制成浓度为2mg/l的溶液,浸泡鱼体,每天换取一部分药液,持续治疗直至伤口痊愈;(2)在伤口处涂抹红药水,每天涂1~2次;(3)在2~3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洗鱼体5~15分钟;(4)用1%的孔雀石绿溶液涂抹伤口。
烂尾、烂鳍
病因:因运输、清缸、捞鱼时不慎碰伤鱼体或斗鱼互相撕咬而造成的伤口,被细菌和霉菌感染引起尾巴和鳍条溃烂。
症状:鱼鳍和鱼尾鳍条边缘变白,伤口分泌黏液,严重时背鳍、腹鳍、臀鳍的鳍条残缺不全,有时尾鳍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而使尾鳍呈扫帚状,甚至腐烂的鳍和尾脱离鱼体,使斗鱼失去观赏价值。
治疗:(1)用5mg/l的呋喃唑酮和1%的食盐溶液浸泡病鱼,以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投喂经消毒的水蚯蚓等新鲜活饵加强营养,增强抗病能力和组织再生能力;(2)每10公斤水中用5~10万单位的青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并在鱼饵中添加适量维生素(3)用1%浓度的呋喃唑酮水溶液涂抹鳍条破损处,每天涂抹1次,连续3~5次可促使伤口愈合;(4)每公斤水用1mg漂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水温在20℃时高锰酸钾浓度为0.5ppm,当水温为25℃时高锰酸钾浓度为1ppm,捞出后用漂混合物涂抹患处,直至痊愈。
小瓜虫
病因:是由原生动物的纤毛类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体表、鱼鳍和鳃上引起的,又称为白点病。
症状:发病初期,斗鱼缩鳍、食欲减退,反应迟顿,常在水草石块上不断磨擦身体,当小瓜虫幼虫在斗鱼上皮组织间不停来回活动和钻营时,鱼体上皮组织浮肿;当幼鱼吸吮鱼体表皮组织的营养时,刺激鱼体分泌出大量黏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白色斑点状的胞囊。病鱼全身覆盖白色黏液犹如洒了一层。其病程一般持续5~10天。
治疗:(1)用0.3~0.4mg/l浓度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在20℃水温下浸洗鱼体2小时,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漂洗1小时,以清除鱼体附着的死亡虫体和黏液,5~7天后进行重复治疗;(2)用200~250mg/l浓度的福尔马林与1~2mg/l浓度的孔雀石绿合剂浸洗鱼体60分钟,连续3次,然后放入清水中饲养60分钟,在6天后重复用药;(3)用2mg/l亚甲基蓝溶液浸泡6小时;(4)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浴病鱼5~15分钟;(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数天后小瓜虫胞囊自会逐渐破裂脱落,此时只需更换新水,并保持恒定的水温;(6)将水温加至30℃,在水中按0.05g/l的浓度加入硫酸奎宁,隔七天后重复治疗一次,待痊愈后静置3小时再恢复正常水温。
竖鳞病
病因:水不清洁,鱼体表个别鳞片脱落,饲养水温过高时,由水型点状单胞菌引起的鱼病,又称松鳞病、立鳞病。
症状:斗鱼鳞片部分或全部向外张开,竖起呈松果状,鳞片基部水肿,内积存有半透明或含水的渗出液,当轻压鳞片时,鳞基会喷射出黏液。病鱼鳍条基部和皮肤也都伴有轻度发炎、充血现象。斗鱼沉于饲养缸底部,最后衰竭而死。
治疗:(1)用1%食盐水与1%小苏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并重复用药治疗(2)用2%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和3%的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每天药浴两次,每次10分钟;(3)将病鱼浸泡在0.5ppm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洗浴,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由于目前尚未确定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因此较难治愈,在春季水温较低的易发季节要确保水质清洁,并维持适当的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