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外国人对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的态度
1.伦敦奥运会为什么羽毛球消极比赛
2.伦敦奥运上的羽毛球让球,到目前为止,还有回旋的余地吗?
3.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为材料,议论文。
4.伦敦奥运2012的评论或感想(400字到500字左右)
伦敦奥运会为什么羽毛球消极比赛
因为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已经出线的情况下,为避免过早遇到本国另外一组选手,涉嫌故意输给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这就是著名的伦敦羽毛球消极比赛。
此举也招致在随后进行的韩国和印尼两对组合在比赛中表现极其消极,恶劣影响引发在场球迷一致声讨。8月1日晚,针对于洋/王晓理等八名羽毛球女双选手消极比赛,故意让球一事,国际羽联最终做出了最后的宣判。
在历经听证会以及羽联官员反复商讨和确认之后,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与其他三对组合一同被取消了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为“默契球”这一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扩展资料:
经过:欲避同国选手中韩打出“默契球”
在女子羽毛球双打的最后一轮小组赛上,由于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消极应战,并最终以14-21/11-21败在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的拍下,引来了现场英国球迷巨大的嘘声。赛事监督甚至两次打断比赛,进入现场和四名球手交谈,希望她们能有更专业的发挥。
由于中国另外一对组合田卿/赵芸蕾早前在小组赛最后一轮中意外输给了一对丹麦组合,只能以小组第二名出线。一旦于洋/王晓理在自己的小组以头名出线八强,两对中国组合就将被分在一个半区,提前在半决赛相遇。
而郑景银/金荷娜如果以小组次名出线,甚至有可能和C组的队友在1/4决赛上就提前相遇。两对组合的想法一拍即合,就有了这么一场“默契球”的出现。
作为女双世界冠军,于洋/王晓理在这场比赛中多次出现击球下网、出界的低级失误,自然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不满,因此才有了嘘声不断的场景。
而赛会的监督也对这件事高度重视,他两次打断比赛进入赛场上和四名球手交谈,希望她们能有更专业的发挥。不过最终韩国组合还是轻松的以21-14/21-11取胜。
中新网-伦敦奥运羽毛球女双被逐全回放
伦敦奥运上的羽毛球让球,到目前为止,还有回旋的余地吗?
已经被取消奥运会资格,没有回旋余地了!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双打比赛中,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韩国组合河贞恩/金旼贞、印尼组合波莉/乔哈里,都选择了消极比赛。原因是中国另外一对组合田卿/赵芸蕾早前在小组赛最后一轮中意外输给了一对丹麦组合,只能以小组第二名出线。一旦于洋/王晓理在自己的小组以头名出线八强,两对中国组合就将被分在一个半区,提前在半决赛相遇。而郑景银/金荷娜如果以小组头名出线,甚至会和强劲的中国队相遇。两队组合都想输掉比赛,就有了这么一场消极比赛的出现。
由于这四对组合缺乏斗志和求胜欲,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比赛时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与往常比赛结束时不同,本场比赛之后观众没有送上掌声,而是震耳的嘘声。世界羽联纪律委员会认为这8名运动员违反了世界羽联的运动员行为条例第4.5和4.16款,即“未尽全力去赢得比赛”和“做出了明显有辱于或有害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2012年8月1日,这四对组合被世界羽联取消了奥运会资格,并没有被以更加严厉的方式驱逐出本届奥运会
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为材料,议论文。
规则制定出来
被别人利用他的漏洞
是制定规则的人的问题
不讲规则空谈职业道德或体育精神
会陷入罗生门般的无解局面
因为你永远不能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
这正是规则被制定出来且拥有强制力的原因
“公平”实际上是利用漏洞与完善规则的博弈
所以这次羽联重罚其实在好多并不喜欢中国的人眼里也是有争议的
7月31日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小组赛中,中国、韩国羽毛球队的女双组合涉嫌消极对待比赛,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导致温布利体育馆的观众嘘声连连。 当天上午,中国女双组合田卿/赵芸蕾在D组比赛中被丹麦组合莱特/彼德森击败,最终只位列D组第二。稍后的比赛中,中国的于洋/王晓理和韩国的郑景银/金荷娜对阵,此前他们均获得两连胜,他们之间的胜者将获得A组第一。根据淘汰赛对阵规则,A组第一和D组第二将在淘汰赛中同处上半区,如果两对中国组合顺利闯过四分之一决赛,将在半决赛中相遇。与此同时,郑景银/金荷娜如果取胜,也有可能和C组的韩国队友河贞恩/金旼贞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
A组比赛结束之后,C组的河贞恩/金旼贞与印尼的波莉/乔哈里在比赛中,双方消极比赛的行为也让现场观众嘘声四起,裁判同样向双方亮牌警告。
与以往奥运会只有淘汰赛不同,本届奥运会用了先小组赛、后淘汰赛的新赛制。于洋赛后对“中国网事”记者说,非常希望能够在每场比赛中给观众带来精彩表现,但这一届是小组赛,我们已经出线,不想把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耗在小组赛中。职业运动员很无奈,要拿好的成绩,所以我们要保存体力。
最终的结果是,于洋/王晓理不敌郑景银/金荷娜,这样两对中国组合在决赛之前都不会相遇。而河贞恩/金旼贞击败波莉/乔哈里,获得C组第一。这样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于洋/王晓理与河贞恩/金旼贞相遇,而郑景银/金荷娜则与波莉/乔哈里交手。
个人认为,中国队是利用规则输球,排除了半决赛中国选手对决的可能,增加了中国队获得金牌的保险系数。
中国队内部人士接受访时说,郑景银/金荷娜先消极比赛,以获得A组第二,而她们的队友河贞恩/金旼贞则要力争C组第一。这样两对韩国组合就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从而使得至少有一对韩国组合能够进入四强。
伦敦奥运2012的评论或感想(400字到500字左右)
伦敦奥运期间,当国羽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很多羽毛球圈内、圈外人士都把规则漏洞拿出来作为挡箭牌,在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国际羽联在规则上的漏洞是丑闻发生的根源,可是平心而论,规则有漏洞,我们就能逾越体育道德吗?就能违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精神吗?当我们的国羽丑闻发生后,各种“护犊子”的声音接踵而至,其中最受广泛支持的是“规则漏洞说”,他们的论点无非是国际羽联的规则存在漏洞,所以运动员不顾体育道德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李永波教练挚爱的超级丹就是其中一位,在结束了与陶菲克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八分之一比赛后,林丹第一时间对中韩选手“消极比赛”一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样不符合体育精神,但真正该追究责任的却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拿出了自己的论调:羽球规则需修改,慎挥道德大棒打球员。他们两人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可是规则漏洞真的是运动员们逾越道德底线的借口吗?是规则重要,还是比赛本身重要呢?任何体育项目都有特定的规则,规则是方圆,也是准绳,体育赛事只有在规则的尺度约束下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如果缺乏规则的约束,比赛很难正常的开展,任何运动员的基本权益都不会得到保障,重视规则、遵守规则都应当是每一个运动员的共识。可是正如硬币的正反面,规则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漏洞,这就给了运动员钻空子或是投机取巧的空间,就体育运动的精神而言,任何体育运动都应当在道德范畴的约束下进行,抛开了体育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即使这种行为是规则本身造成的,规则漏洞不是逾越道德底线的借口。
体育运动的魅力不止是争金揽银,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更值得推崇,冠军固然重要,可是建立在体育道德之外的冠军真的值得尊敬吗?规则的底部是道德,是公平正义的精神。消极比赛无疑是违背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精神的,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规则漏洞,提高运动员道德素质和水平。规则的漏洞固然值得谴责,但是漏洞不应当成为借口和挡箭牌,道德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应当遵守的底线,它也理应成为体育赛事中必须恪守的准则,公道自在人心,奥运的真正规则,是讲道德、讲风范,是全力以赴、堂堂正正的拼搏,这是所有体育项目最基本的规则。
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收获38枚金牌共88枚奖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回顾过去,在中国贫穷落后的年代,金牌无疑是振奋国人的强心剂;而在中国日益富强的今天,奥运金牌仍然对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国民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军团金牌大丰收的同时,一些项目也因为发挥失常,没有获得预期中的金牌,有些利用规则漏洞去曲线获利。奥运争光全线出击,大获全胜固然可喜,但国内的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参与却不尽人意也令人堪忧。正因如此,许多媒体和专家对个别项目中只为金牌的“金牌至上”现象提出了反思。
实际上,“金牌至上”争议的焦点不是运动员是否要奋力赢得金牌,而是在奥运金牌数量激增,更多优质体育被倾注在精英运动员身上的同时,青少年体育和全面健身之间能否更平衡协调地发展,中国的体育能否更合理更有效地分配。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但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这三问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悲壮。1932年,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选手,留下的只是孤独的背影。“弱国无体育”。美国媒体曾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曾几何时,“东亚病夫”一直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运动场上处处落后挨打的经历,也在伤害着中国人的自尊心,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非常渴望在世界上来证明自己。1959年3月,当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力克匈牙利老将西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时,民众沸腾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优异表现,对中国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振民族自信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就达3万多件。学校、工厂、机关等各单位都掀起了向中国女排学习的热潮。女排夺得三连冠后,《人民日报》更是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中国人真实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金牌不仅仅是激励、是自豪,更是民族精神和面貌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展现。
三十年过去,对于今天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而言,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众多国际领域获得了三十年前无法想像的展示空间和主导地位,金牌已不再是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但金牌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国际间普遍开展项目中金牌的特殊激励作用依然还在,甚至超过以往有金牌就行的年代。本届奥运会,由孙杨、叶诗文领衔的中国游泳队勇夺5枚金牌,点燃了国内民众的游泳热情,他们让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相信,我们不但可以做得很多,还可以做得很好。而当目睹陈一冰憾失金牌后,广大网友更是在微博上发起了“筹款为陈一冰做金牌”的活动,这一刻,金牌已经成为联系国人的纽带,凝聚国人精神的共识。对于运动员而言,奋力争夺金牌无可厚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夺取金牌,不仅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最好诠释。
实际上,所有奥运参赛国家和运动员,争夺金牌时都毫不手软。无论英国自行车选手辛德斯的故意摔,还是英国跳水名将戴利以“闪光灯干扰比赛”为由要求重跳,这些对于规则的过度利用甚至钻空子的行为,虽然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东道主对于奥运奖牌不顾一切的追求。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中国仅获五枚金牌,为此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启动了奥运争光,金牌突破成为了中国体育的阶段目标。个人项目、小众项目、技巧性项目等,成为中国体育重要的夺金点,而以三大球为代表的集体项目则从编制到经费上被严重忽略。体育社会学专家卢元镇认为,奥运争光固然有效,但也阻碍了中国集体项目的有序发展。“一些省市为了培养出金牌运动员,不断在奥运单项和冷门项目上加大投入,而对于培养周期长、投资大的三大球项目缺乏热情”。在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拿到银牌的中国选手吴景彪,赛后放声痛哭,向国人鞠躬致歉,引发了国人的热议与思考;竞技体育的标准是否只有金牌,卢元镇表示,“体育运动绝对不仅仅是争夺几块金牌,同时也应该成为教育青少年的手段,强化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健康体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体育已不再是证明中国富强的唯一手段;但是奥运金牌仍然重要,因为它不仅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也使我们在享受竞技体育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显然,只有当竞技体育这辆越跑越快的金牌火车头,早日拉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节被越甩越远的车厢,才能更好地发挥金牌的激励和带动作用。这是伦敦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 上一篇:09年中超冠军争议-0910赛季中超联赛
- 下一篇:中国与亚运会-亚运会中国对阵印尼